“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这个顺口溜道出了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腾村的地理环境。 但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弄腾村党总支积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带领全村百姓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别墅般的住宅楼掩映在“弄场”树林间,核桃、葡萄产业装点在深山弄里,以农家乐、乡村旅馆为特色的瑶族乡村旅游也正火热…… 从贫困山区到美丽的生态村,46岁的弄腾村党总支书记黄树全道出的秘诀是:无悔奉献、党群联动、党员带头。 石漠化治理 荒山秃岭变生态家园 脱贫致富,改善石漠化的环境是关键。当地通过发展种植把石漠化治理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2008年,黄树全上下协调,为村里争取到全乡的核桃种植试点。为了带动群众种植,他还自筹资金,带村里的10名群众代表到凤山进行实地考察。核桃苗到位后,他更是三番五次向县乡技术人员请教种植技术,又亲自跑去指导农户种植,仅用3个月时间,就在弄结屯试点种植核桃150亩。 2009年,七百弄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借此契机,黄树全把全村6个党支部50多名党员发动起来,建立村屯两级党群理事会,通过党群活动,积极宣传石漠化成因、危害,号召大家着眼长远,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人工造林工程。 在党群理事会的号召下,弄结屯农户蒙桂英主动承包了荒山,先后种植核桃300株、毛葡萄20多亩。2017年,毛葡萄开始挂果,仅这一项蒙桂英就收入4000多元。今年,蒙桂英计划扩大种植毛葡萄100亩,示范带动全村发展毛葡萄产业。 目前,弄腾村全村群众因地制宜,利用荒山野岭、房前屋后,种植核桃3200多亩、毛葡萄800多亩,并种植柿子、珍珠李、四月红桃等特色水果及黄花梨等珍贵树种。 在石漠化地区营造青山绿水,既美化了村庄、富裕了村民,还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2013年9月,弄腾村荣获“河池市核桃产业发展先进集体”的称号;2014年,弄腾村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 党群联建 特色民居成乡村美景 2011年以前,弄歪屯瑶族同胞居住的都是茅草房。为了对弄歪屯茅草房进行改造,弄腾村党总支抓住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契机,党群联建真抓实干,村党员干部带头,大户带小户,先建带后建,并在弄歪屯茅草房改造项目中,注入瑶族建筑特点,使新房富有浓郁的瑶族民居特色,形成“天街别墅”景点。 要让屯里的美景真正“活起来”,今年,在大化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弄歪屯开始修筑通屯道路。“男女老少齐上阵!”村委会副主任蒙桂德说,为了早日修好路,只要有空,大家都会来帮忙。“党群互信共识,大家一条心、一股劲共谋发展。”黄树全介绍,修路占用的土地、菜园等都是群众无偿提供的。 党群联建,助力脱贫攻坚。很快,全村便完成了20户以上屯级道路22条。一条条盘山公路,如美丽的飘带,定格在重峦叠嶂的峰丛间。 与此同时,通过“村党员干部带头,大户带小户,先建带后建”的模式,弄腾村党总支还推动了危房改造和家庭水柜建设。几年来,全村已实施危房改造300多户,建成家庭水柜47个、集中供水工程6个。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旁,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这些被称为“悬崖边上的别墅”,已然成为大山里独具特色的风景。 党员带头 产业发展促群众脱贫 探索产业发展,增强“造血”能力。随着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弄腾村千山万弄观景台、天街别墅等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村党总支也不断强化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更是争取来了127.9万元资金对桥圩屯进行村容村貌改造,打造生态文明新村和“农家乐”示范点。 2013年3月,围绕布努瑶民族风情体验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主题,村党总支副书记蓝芳灵创建了布努人家农家乐,改善了旅游接待条件,成为大化瑶山乡村旅游示范点。 为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在她的带动和扶助下,弄腾村桥圩屯相继建成5家农家乐。通过农家乐销售生态土特产,还通过“党员能人+农家乐+电商+旅游+扶贫”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和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家乐建设,推动了餐饮业、生态食材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平台。如今,弄腾村全村年接待游客已突破2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120多万元,瑶族同胞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此外,村党总支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共同推进精准脱贫。当了20多年队长的坡社屯党员吴守明,不仅率先利用大山丰富的牧草资源养殖山羊,更发动屯里其他群众一起养殖。“山羊养殖得好,年收入可达几万元呢!”吴守明说,去年仅卖掉10多只羊就给他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入。2014年,吴守明率先退出贫困户行列。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坡社屯有7户人家养殖山羊,家庭收入不断提高,其中6户建起了楼房,也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3日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