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融 > 查看内容

银行理财产品将更趋多元化 最新

2025-11-27 08:35:49|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

□本报记者 胡杨


(资料图)

当前,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拐点。监管框架持续完善、资产结构深度重构、投资者行为日趋理性,共同要求各机构形成更独特的比较优势、打造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提供更值得信赖的服务。

11月26日,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25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理财公司高管一致认为,在上述背景下,银行理财应发展多资产多策略、优化“固收+”产品设计,同时做好投资者陪伴和权益保护工作,以穿越周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策略组合和同业合作优势

低利率和资产荒双重背景下,多资产多策略成为理财行业普遍共识。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资产配置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债券配置占比下降。其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27.5%,较上年末提升3.6个百分点;公募基金占比3.9%,较上年末提升1个百分点;债券占比40.4%,较上年末下降3.1个百分点。

谈及原因,中邮理财高级业务专家唐倩华介绍,2018年以来,受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利率变化等因素影响,各类资产价值回归到更加理性和均衡的水平,银行理财收益创造来源不再依赖单一资产,而要由组合来贡献。

从收益表现来看,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混合类理财产品近7日、近一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3.21%、6.62%,较上季度分别上升112.44bp、35.32bp,收益弹性显著提升。

在华夏理财副总裁贾志敏看来,银行理财的优势在于可以整合各种策略,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信托、保险、私募以及海外资管机构的产品都能被包含。决定投资者体验的核心在于理财公司是否具备较强的策略比较能力,同样是量化策略、指增策略、波段策略,哪家机构处于顶尖,就能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体验,这首先考验机构对不同策略的“组装”能力,也考验机构能否将客户与产品标签实现精准匹配和对应。

为此,理财公司应尽可能提升与资管行业其他同业的合作质效。唐倩华认为,银行理财在同业合作能力建设、资源调动等方面,会形成独特的优势能力,这可能是理财公司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之处。

“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在多资产多策略导向下,理财产品将更趋多元化,体系丰富、层次全面,并基于不同风险收益特征进行组合。此时,理财公司要做的是保证不同组合所传递的投资目标匹配客户预期的收益目标。唐倩华解释,这就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不同投资者对于风险的理解差异巨大,要求理财公司提供丰富的产品体系,让客户拥有足够选择,同时让客户了解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引导其做出最合理的、最利己的投资选择。

按照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适当性管理制度,明确适当性管理的具体依据、标准、方法和流程等。金融机构在设计开发产品时,应当充分考虑目标客户群体需求,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金融机构应当清晰界定产品的属性特征、风险水平、权利义务关系和适合的客户范围。

“一个好的资产管理者,不只要有寻找好收益的能力,还要有为投资者创造信心的能力。”民生理财副总裁、投资总监王旭建议,行业可以考虑重新定义风险和收益,把回撤、波动性和目标实现的过程呈现出来。此外,投资者陪伴也很重要,例如对客群精细画像,通过分析其年龄阶段、收入偏好、消费水平,更准确地匹配合适的产品。同时,借助手机APP、理财经理的力量,为投资旅程提供情绪价值。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指出,当前,投资者行为日趋理性。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正穿透市场风险定价、深度投研赋能,为客户实现可持续的财富增值。与客户重建信任非常重要,谁能真正读懂客户焦虑,谁就能在下一轮行业周期中抢占先机,赢得客户长期信赖与托付。

从具体实践来看,近年来,各理财公司纷纷优化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模型,通过动态问卷、客户行为分析等多维度数据,精准刻画客户真实风险偏好与投资目标。基于风险评级结果和投资者属性,对客户进行差异化管理,设置不同的服务和适当性管理流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