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对外开放正呈现加快态势。在依法合规、严守风险底线基础上,银保监会近日批准约旦阿拉伯银行筹建上海分行、中国信托商业银行筹建深圳分行、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前海支行升格为分行,批准彰化商业银行在大陆的子行开业、国泰世华商业银行在大陆的子行开业。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总数达1013家,近15年增长近5倍,年均增速13%。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已从加入世贸组织初期2002年末的3000多亿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3.24万亿元,增长逾9倍;2017年,在华外资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相当于2002年的10倍,2017年末,外资银行注册资本比2002年末增长了6倍多。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外资银行本土化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一直以来,外资银行一直在高端理财、银行卡、金融衍生品和网上银行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在中国,外资银行也在充分运用自身的这种优势,财富管理业务便是其发力零售的重要突破口。 本土化加速还体现在金融科技的布局。近年来,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兴起,作为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同中资银行一样,外资银行也在不断加快金融科技化的步伐。事实上,借助互联网也成为其开拓个人业务的重要手段。 另外,基于对中国市场的坚定看好,多家外资银行提出了支持资本市场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发展思路。 而从外资银行最新披露的2017年在华财务报告来看,一批外资银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去年,东亚银行和大华银行净利润增速超过200%。同时,渣打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超过160%,从5.55亿元增加到14.45亿元。同样盈利表现不错的还包括恒生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其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4%、54%、46%和46%。 对此,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将继续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政策辅导,受理对接开放措施的各项申请。同时将持续提升监管能力,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促进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变化可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词概括,即是‘几多几少’。” 银保监会外资银行监管部主任段继宁此前表示,外资银行在华机构数量、经营地域、服务对象、经营业务种类、实现利润从少到多。同时,我国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性规定、审批事项、中外资银行监管政策差异则从多到少,“从这些变化可看出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